中新网喀什4月21日电 题:克克吐鲁克上雪莲开放——新疆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戍边群像记
记者 郭超凯
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之上,横亘着一条千年古道——瓦罕走廊,这儿连接着我国与塔吉克斯坦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,被称为“鸡鸣四国”之地。
瓦罕走廊高寒缺氧、环境恶劣。高原的风雪如利刃般,日复一日地剥蚀山体,拔断草根。可是,驻扎于此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历代民警,却如坚强的胡杨,深深扎根在这片瘠薄之地,75年如一日看护着祖国边境的安定。
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护边员在瓦罕走廊踏雪巡查。郭超凯 摄
任务:“代表14亿人看护瓦罕走廊千年古道”
从我国地图俯视,瓦罕走廊不过是我国西部边境向外伸出的细小凸起,但这条走廊承载着厚重的前史。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,高僧玄奘西行求法、旅行家马可·波罗探究东方都曾在这条千年古道上留下印迹。
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扼守着瓦罕走廊的“咽喉要塞”,沿着走廊一路向西便能寻到它的身影。派出所辖区2500多平方公里,边境线长达197.4公里,有多条重要通外山口要道,其间布满暗河冰沟、雪山达坂,管控难度极大。
排依克,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“最高的山”,一度是艰苦、偏僻的代名词。作为新疆喀什边境办理支队方位最偏僻、环境最恶劣的基层单位,这儿每年约300天有6级以上劲风,无霜期不到90天,空气含氧量缺乏平原的一半。
派出所四周被高山盘绕,终年冰雪掩盖,在适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民警们只能凿冰取水,靠太阳能发电。即便在科技兴旺的今日,高寒缺氧的环境,让每次巡查都充溢不确定性。夏日,民警需步行翻越海拔5600米的达坂,巡查山口与河道;冬季,极寒与缺氧让这儿宛如“生命禁区”。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,一代代戍边民警接续传承,看护边境安稳。
依照上级规则,为削减高原环境对民警身体的损伤,在高原戍边超越5年能够调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单位,但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却自动请求留下,他现已在此接连戍边7年。
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向记者介绍派出所状况。李展朋 摄
这期间,彭明有遍访当地老牧民,造访退役所领导,实地踏查瓦罕走廊的每条山口通道,对边境的了解“比县志记载还具体”,成为当之无愧的“活地图”。“咱们是代表14亿人在看护这条千年古道,不管什么时候,绝不能把疆域守丢了。”彭明有如是说。
从2002年至今,彭明有现已为国戍边23年。近距离触摸这位个头不高的湖南汉子,总能被他身上质朴坚韧的气质所感染。也正是在彭明有的感化带领下,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转隶6年来不只没一人叫苦掉队,部队凝聚力、战斗力益发旺盛。
彭明有带领全所民警终年络绎在瓦罕走廊的“无人区”巡查。派出所先后处置多起涉边案事情,捕获多名不法分子,现在现已接连12年完成涉边案事情“零产生”。
担任:“雪莲能长在石头上,咱们就能扎根帕米尔”
“别惧怕”“向上成长”“年少有为”……这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宅院一面石头墙上的文字。派出一切个传统,每逢有新民警到来,所长彭明有都会让他从瓦罕走廊选一块石头,写上自己的姓名和想说的话,一朝一夕,戍边石就成为“戍边墙”。这些石头,见证着派出所民警的成长和担任。
民警阿不力米提·阿吾拉2012年分到排依克,他还记得其时每年开春,民警们背上枪和干粮步行进山巡查驻勤,一待便是数周乃至数月,出山后头发胡须长得“像野人相同”,“一代一代,咱们都是用这种方法,看护边境。”
丁吉利是派出所年纪最小的民警,刚到派出所时,他既丢失又惊诧,“都21世纪了,怎样还有这种当地”。直到2016年,派出所才接通长明电,第二年接通互联网,后来又连续修通了柏油路。
在排依克短短数年间,丁吉利从一名一般兵士敏捷成长为单位事务和群众作业的行家里手。他告知记者,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是2023年冬季为工人讨回60多万元薪酬。其时辖区一处工地产生劳资纠纷,丁吉利多方奔波和谐,终究满意解决问题。过后,工人特意托人送来一面锦旗,并打来电话说“丁警官,必定要照个相,相片里必定要有你。”
瓦罕走廊深处有一处山口叫“克克吐鲁克”,意为“鲜花怒放的当地”,但实际上,这儿只要雨后春笋的石头,连野草都难以成长。“克克吐鲁克”这个姓名或许是牧民和戍边人口口相传而来,其切当来历已难以考证。但咱们都觉得,这个姓名寄托着一代又一代戍边人的夸姣愿景。
直到一次巡边时,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青在“克克吐鲁克”意外发现了石头缝隙中坚强成长的雪莲花,雪莲花的根将石头撑出一道裂缝。那一刻,他才真实领会了“克克吐鲁克”的内在。徐青慨叹道:“雪莲花能长在石头上,咱们就能扎根在帕米尔高原。”
作为派出所民警公认的“硬汉”,徐青以练习严厉著称,曾多次参与处置边境突发状况的举动。2024年,在国家移民办理局展开的警务实战练兵查核中,他带队取得了全总站榜首的好成绩。“作为一支戍边部队,就要有过硬的本质,时间预备着。”徐青说。
传承:“守边是融入血脉的职责”
在瓦罕走廊深处有一块特别的“家训石”,石头上刻着“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,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。一辈子爱祖国,跟党走,一代代后代定来接班”,这是老一代戍边人卡德尔·阿布都克力木留下的家训。
龙吉克宗族在瓦罕走廊的“家训石”前合影留念。(肖恭尼·龙吉克供图)
在父辈戍边的以身作则与典范引领下,1951年,卡德尔·阿布都克力木自动请缨入伍,成为新我国建立后塔吉克族榜首位穿上戎衣的兵士。在部队中他体现杰出,屡立战功。电影《冰山上的来客》中阿米尔这一人物,便是以他为原型。转业后,他仍然心系边远地方,退休后还立石碑以明志。
后来,卡德尔·阿布都克力木的儿子龙吉克·卡德尔参加原公安边防部队,持续看护帕米尔高原。现在,龙吉克·卡德尔的儿子、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副所长肖恭尼·龙吉克再次接受父辈的任务,在这片热土持续挥洒热血芳华。
75年来,龙吉克宗族先后走出53名党员、23名军人和87名护边员。一家四代卫国戍边,已成为帕米尔高原上的传奇。常常提起宗族故事,肖恭尼·龙吉克总会说:“家训是刻进骨子的崇奉,守边是融入血脉的职责。”
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,像这样接续戍边的故事并不罕见。派出所第五任所长马西来甫·汗巴巴、第六任所长帕尔哈提·阿米丁,退役后分别在喀什和乌鲁木齐久居,本该享用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,让孩子们在城市谋一份安稳作业。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儿女送到了帕米尔高原。
问及缘由,老所长马西来甫笑着说:“咱们都是排依克的白叟,都知道高原的艰苦,可是国家边境总要有人来守。”现在,那些年青的身影,正同他们的父辈相同,在祖国边境战天斗地、餐风饮露,书写着新的戍边故事。(完)